图片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 再版前言
1981年11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第一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当时发行26500册,不到半年,已销售一空,社会反应很好。以后中华书局应读者要求又五次重印出版,第五次重印为1996年11月间,半年左右又已售罄。本书前后共发行了80200册。医药界不少从业者希望读到该书,但由于中华书局重点在文史不在医药方面,故未能再行重印以满足社会要求。
本书出版次年(1982年),日本的东京美术出版社并未征得我们意见,即出版由在日工作的张珑英医师翻译的精装日译本发行,动作很快。1995年,我应邀到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学,受聘为客座教授,项平教授和左言富教授分别时任校长和党委书记,该校英语老师尤本林同志该时曾来找我,云出于对本书的浓厚兴趣,已先期自行英译该书约三分之一,我很高兴,欢迎他继续全部译出,英译本随后于1996年在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出版,远销海外。今尤老师远到澳大利亚高就多年,我对他往昔的自荐行为,至为感佩。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我和我的团队曾对本书所载的西太后或光绪帝生前用过的医药方剂,做过一部分研究工作,如证明平安丹具有抗晕动病的功用,有明确地改善前庭功能的效应,该成药多年前已被批准生产上市;八珍糕的改善小肠吸收功能的作用,也已得到临床和动物试验的验证。古风今韵,兼容并包,本书能让我们领略和品味到清代内廷御医们的宝贵临床经验。
今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英文两种文字著作作为一体再版,得到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及天津达仁堂及广州香雪制药公司的鼎力支持,实现了再行出版的愿望,相信也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陈可冀
庚寅盛夏于北京世纪城
目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再版前言
清代宫廷医学研究导言
季钟朴教授序
岳美中教授序
邝安望教授序..
郑天挺教授序
薄杰先生序
任应秋教授序.
邓铁涛教授序.
耿鉴庭研究员序
凡例.
慈禧太后医方选议
第一章长寿医方.
一、养心延龄益寿丹
二、延龄益寿丹
三、长春益寿丹
四、益寿膏.
五、益寿膏又方
六、保元益寿丹
七、延年益寿膏
八、培元益寿膏
九、菊花延龄膏
十、五芝地仙金髓丹.
第二章补益医方.
一、八珍糕
二、保元固本膏.
三、十全大补丸
四、扶元和中膏
五、加减扶元和中膏
六、扶元益阴膏
七、加减扶元益阴膏
八、噙化人参.
第三章长发香发方.
一、令发易长方..
二、令发易长又方
三、令发不落方
四、香发散.
第四章治眼病医方.
一、避瘟明目清上散间药方
二、洗药方
三、明目延龄丸
四、明目延龄丸又方.
五、霜桑叶洗目方..
六、清目养阴洗眼方
七、明目延龄膏
八、明目除湿浴足方
九、抑火清肝退翳汤.
第五章治鼻病医方
一、代鼻烟方
二、碧云散..
第六章治耳病医方
平肝清热代茶饮
第七章治唇病医方..
清热除湿祛风膏
第八章治牙病医方
一、固齿刷牙散..
二、明目固齿方
三、固齿秘方
四、擦牙根方
五、漱口药方
六、漱口又方
七、点牙药方
第九章治面风(面神经痉挛)医方
一、加减玉容散
二、僵蚕全竭敷治方.
三、熨治面风方
四、祛风活络熨方.
五、瓜蒌大麦饼
六、祛风活络洗药方
七、牵正丸
八、正容膏
九、祛风活络贴药方
十、鸡血藤祛风活络贴药方
十一、篦麻子膏
十二、祛风活络贴药又方
十三、祛风润面散
十四、活络敷药方
十五、白附子方
十六、清热祛风贴药方..
第十章治咽喉病医方
噙化上清丸
第十一章治怔忡惊悸医方
一、朱砂安神丸
二、减味朱砂安神丸(李东垣方减味)
第十二章止嗽化痰理肺医方
一、疏风止嗽丸
二、清肺抑火化痰丸..
三、清补理肺健脾丸..
四、益气清肺缓肝丸-
五、缓肝利肺化痰丸
六、二冬膏、梨膏..
七、通宣理肺丸.
八、润肺和肝膏..
第十三章治脾胃病医方
一、和肝醒脾化湿丸..
二、益脾养阴除湿丸..
三、调脾清肝理湿饮
四、益气理脾枳术丸..
五、加味保和丸
六、御制参苓白术丸
七、香砂养胃丸
八、加味三仙饮
九、加味三仙饮第二方
十、加味三仙饮第三方
十一、加味三仙饮第四方
十二、加味三仙饮第五方
十三、加味三仙饮第六方
十四、加味三仙饮第七方
十五、加味三仙饮第八方
十六、调中畅脾膏
十七、阳和启脾膏
十八、资生健脾膏
十九、调气化饮膏
二十、理脾调中化湿膏
二十一、健脾阳和膏
二十二、加减健脾阳和膏小
二十三、开胃利膈丸
二十四、生津代茶饮.
二十五、生津滋胃方..
二十六、滋胃和中代茶饮.
第十四章治肝病医方..
一、清风镇逆养阴丸
二、交感丸
三、加味逍遥散.
四、古方越鞠逍遥加味丸
五、开解六郁膏
六、清热养肝活络膏
七、清热养肝和络膏
八、加味龙胆泻肝丸
九、大龙胆泻肝丸
十、养血柔肝丸
十一、调肝和胃膏
十二、调肝和血丸
第十五章治肾泻医方
一、四君合四神加减方
二、治鸡鸣泻二方
第十六章清肠止血医方
一、槐角丸
二、脏连丸
三、清热化湿洗药方
四、通洗方
第十七章清热利尿医方
导赤丹
第十八章四肢病医方
一、洪医洗药方
二、随药方.
第十九章暖脐医方.
神效暖脐膏
第二十章治皮肤病医方
一、祛风除湿散
二、理湿止痒扑药方
三、敷药散
四、祛风清热洗药方
五、除湿祛风止木痒面药
六、敷药又方
七、面药捣膏方
八、面药捣膏又方
第二十一章沐浴方.
一、沐浴一方
二、沐浴二方
第二十二章调经医方..
一、调经丸
二、通经甘露丸
三、乌金丸
第二十三章回乳医方及新生儿开口方
回乳医方及福寿丹
第二十四章贴肺俞方...
一、舒肝利肺和脉膏
二、解郁舒肺和脉膏
第二十五章代茶饮方
一、清热理气代茶饮方
二、清热理气代茶饮又方
三、清热化湿代茶饮方一
四、清热化湿代茶饮方二
五、清热化湿代茶饮方三
六、清热养阴代茶饮
七、清热代茶饮d
八、清热止嗽代茶饮
第二十六章药酒方
一、泡酒方
二、夜合枝酒
第二十七章香肥皂方
加味香肥皂方..
第二十八章暑药方
一、香蕾丸
二、香薰汤方
三、暑汤方
四、加味午时茶
五、金衣祛署丸.
六、六合定中丸.
七、梅苏丸
第二十九章单味药方
一、五味子膏
二、法制槟榔片(一)
三、法制槟榔片(二)
第三十章各类效验医方
一、加味黄玉膏
二、沤子方
三、九分散方
四、紫朴丸
五、化痧宝花丸
六、救苦丹
七、赤金锭
八、牛黄健步丹
九、清瘟解毒丸
十、八宝红灵散
十一、平安丸
十二、再造丸
十三、小活络丹加味方
十四、十香返魂丹
十五、治瘟疫方
十六、三圣丸
十七、加味三圣丸
十八、养心理脾解郁清肺缓肝丸
十九、清润黄连膏.
二十、太乙紫金锭
二十一、醋饼方
二十二、清热化湿丸
二十三、苏合香丸
二十四、御制平安丹
二十五、万应锭
二十六、活血祛风膏
二十七、祛风和脉调气利湿化痰膏
二十八、调中清热化湿膏
二十九、和中化饮热方
三十、清热调中饮.
三十一、清热化湿饮
三十二、养阴调中化饮膏
三十三、治风寒麻木方
三十四、祛风活络膏.
三十五、舒筋活络膏..
三十六、舒筋活络膏又方
三十七、熊油虎骨膏配方
三十八、熊油虎骨膏又方
三十九、熊油虎骨膏加减方
四十、九气拈痛丸方
四十一、普济解瘟丸配方
四十二、清鱼锭
四十三、拔毒锭
四十四、坎宫锭
四十五、离宫锭
四十六、灵应痧药方
四十七、三黄宝蜡丸
四十八、武威丸(萤火丸)
四十九、白锭子.
五十、蟾酥锭
五十一、神效活络丹
五十二、加减神效活络丹
五十三、避瘟丹方
五十四、避瘟丹又方
五十五、回生第一仙丹..
【光绪皇帝医方选议】
第一章种子医方
一、古方长春益寿广嗣丹
二、毓麟固本膏..
第二章长寿医方
养心延龄益寿丹
第三章补益医方
一、加味枇杷膏方
二、益阴固本丸
三、益阴固本丸又方
四、益阴治痨方
第四章令发易长及令发不落方
一、令发易长方
二、令发易长又方
三、令发不落方
第五章洗头方
一、洗头方(一)
二、洗头方(二)..
三、洗头方(三)
四、洗头方(四)
五、洗头方(五)
六、洗头方(六)
七、洗头方(七)
八、洗头方(八)
九、洗头方(九)
十、洗头方(十)
十一、洗头方(十一)
第六章治头痛医方
一、芎菊茶调散
二、贴头止痛膏
三、洗药方(一)
四、洗药方(二)
五、洗药方(三)
六、祛风清上洗药方
七、祛风竭麻洗药方
第七章治眩晕医方
一、化痰清眩丸
二、和中止眩丸
三、肝厥头晕方
第八章治脸肿医方
治脸肿方
第九章治眼病医方.
一、清上止痛熏目方
二、清肝定痛洗目方
三、清热明目洗药方
四、消瘀明目洗药方
五、清肝抑火明目方
六、清肝明目熏洗方
七、清解明目洗药方
八、洗目方(一)
九、洗目方(二)
十、洗目方(三)
十一、洗目方(四)
十二、洗目方(五)
十三、洗目方(六)
十四、洗目方(七)
十五、洗目方(八)
十六、熏目方
十七、熏洗方(一)
十八、熏洗方(二)
第十章治鼻病医方
一、碧云散
二、红玉膏
三、透脑闻药方
第十一章漱口方
一、清胃漱口方(一)
二、清胃漱口方(二)
三、消肿漱口方
四、清胃消肿漱口方
五、漱口方(一)-
六、漱口方(二)
七、漱口方(三)
八、漱口方(四)
九、漱口方(五)
十、漱口方(六)
十一、漱药方(一)
十二、漱药方(二)
十三、漱药方(三)
十四、漱药方(四)
十五、漱药方(五)..
第十二章治口糜医方
一、清胃消糜散
二、清胃散
第十三章治牙病医方
一、漱牙方..
二、清胃漱牙方.
三、清胃止痛漱齿方.
第十四章治耳病医方.
一、治耳聋方
二、治耳聋闭方
三、治耳闷方
四、利窍通耳方
五、治耳聋外用方
六、理窍聪耳方
七、清肝聪耳代茶饮
八、治耳鸣方
九、治耳虚鸣方.
十、治耳鸣耳聋方
十一、治耳堵方
十二、治耳痛耳聋方
十三、治气闭耳聋方
十四、治耳聋单方
十五、耳闭外治方
十六、利窍聪耳方
第十五章治咳嗽医方
一、疏解清肺饮
二、治诸般咳嗽方
三、清嗽止渴抑火化饮膏
四、加竹沥梨膏
第十六章治心经病医方
一、养心健脾丸
二、朱砂莲心散
三、安神代茶饮
四、聚宝丹
五、归神丹.
第十七章治脾胃病医方
一、加减古方五汁饮
二、参苓白术丸
三、益气平胃健脾饮
四、益气滋阴健脾饮
五、清热理脾除湿膏
六、加减理脾清热除湿膏
七、理脾养胃除湿膏
八、理脾和胃除湿膏
九、理脾和肝化湿膏
十、加味三仙饮
十一、生津和胃方
第十八章治便秘及腹泻医方
一、治大便秘结方..
二、治腹泻方
第十九章治膀胱病医方
五苓散
第二十章治遗精病医方
一、滋阴益肾暖精丸
二、加减滋阴益肾暖精丸
三、益肾固精丸(一)
四、益肾固精丸(二)
五、久患梦遗方
六、治遗精方
七、治精滑梦遗方
八、治遗精验方
九、一味秘精汤
十、沉香磁石丸
第二十一章治肝病医方
一、调肝舒筋软坚丸..
二、和肝益肾饮
第二十二章治筋骨痛医方
一、治肩背筋骨疼痛方
二、治项节脊背疼痛方
三、舒筋止痛洗药方
四、舒筋活血洗药方
五、活瘀止痛洗药方
六、荣筋活络洗药方
七、祛风湿洗药方
八、洗药方(一)
九、洗药方(二)
第二十三章治腰痛医方
一、治脾湿腰痛方
二、治腰痛方
三、治腰痛熨方
四、治腰痛洗擦方
五、洗药方
六、活血止痛洗药方
第二十四章四肢病医方
一、洗手荣筋方
二、荣筋拈痛洗腿方
三、洗腿方.
四、洗腿又方
五、治寒腿方
第二十五章关节病医方
一、治骨节痛方.
二、益阴化湿利节丸
第二十六章皮肤病医方
一、清热止痒面药方
二、面药方
三、雄矾散
四、烫洗囊湿止痒药方
五、温肾渗湿敛汗止痒通洗药方
六、冲和膏
七、活血舒筋止痛洗药方
八、擦药方(一)
九、擦药方(二)
十、活络贴药方
十一、敷药方(一)
十二、敷药方(二)
十三、竹叶膏
十四、山栀外敷药方
十五、万应锭涂药方
十六、清热和血化毒膏
十七、消肿活瘀膏
十八、消肿定痛散.
第二十七章沐浴方
一、沐浴洗方
二、清上止晕沐方
三、化风清上沐方(-)
四、化风清上沐方(二)
五、清上祛湿沐方
六、清上抑湿沐方
七、清上抑火沐方
第二十八章扑汗医方
扑汗方
第二十九章治疟医方
一、和解化疟汤
二、治疟疾外敷偏方
第三十章其他效验医方
一、清瘟解毒丸
二、消毒止血散
三、九气拈痛丸
四、平安丸
五、加味三圣丸
六、清热化饮方
七、加减清热除湿膏
八、芷贝散
【清代宫廷医学研究导言】
世界瞩目的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近三十年来,继承发扬,整理研究,学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但作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医学,人们则少有关注,实属憾事。中医学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迨至有清,温病学派崛起,学术发展臻于新的境界。清宫遗存之医药档案,则真实地反映出了有清一代中医临床医学水平。对于这些史料进行整理研究,于发展中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以及对于清史的深入研究,都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之清代宫廷医案及宫中常用配方,数量相当可观,其中包括皇帝、皇后、妃嫔、太监、宫女及部分王公大臣之原始诊治记录。这批档案史料迄今很少有人启动,弥为珍贵。出于继承发扬我国医药学精华以为今天现实服务,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热切心情,国家科委中医学专业组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陈可冀副研究员倡议对此进行整理研究。此倡议得到了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季钟朴院长,五届人大常委、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郑学文院长,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的领导同志的有力支持。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关编著《清宫医案研究》和《清宫配方研究》两书作出了具体安排。由本书主编、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副院长组织有志于此工作的中医专家、清史档案专家和有关科技人员共同进行工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明清档案专家单士魁同志应聘担任本书顾问。参加本书编著工作的有周文泉主治医师,中医研究院首届毕业研究生江幼李医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室负责人徐艺圃同志。此外,李松龄同志担任提调档案和部分誊抄工作;王天剑同志参加了复印件的核对和装订工作。本书插图由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摄影室承担。
《清宫医案研究》和《清宫配方研究》是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宫脉案、内务府抄件、帝后用药底簿及配方底本、御药房各项记录、宫中敬事房档案、皇帝及个别皇太后起居注、皇帝有关医药之"朱批"等有关档案进行编著的。这些档案提供了很多杰出的医疗经验:医理透彻,宗经旨,述新意,辨证精当;立方谨严,施补泻,重升降,治病求本。经方时方俱用,内治外治并行,小方则轻灵可取,重剂则峻猛堪鉴。因证选法,广征博采,效方验药,力求详备。运用成方,多有化裁,可谓精美名贵。其中尤以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的医方为多,亦颇具特色。于是我们在统筹安排下,先编出《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对治疗慈禧、光绪所患疾病常用之医方,诸如长寿、补益、调经、种子、脏腑经络诸窍疾患等方剂,概予精选收录,并试加客观的评议,或探源溯本,或阐析方义,或联系原始脉案论病议方,或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探讨,希冀对于临床各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尤其对于慢性疾病的调理,老年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医方和研究课题,予以先期问世。对于清代宫廷医疗经验及效方,中医研究院清宫医案研究室将陆续付诸临床验证,并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其疗效和作用原理。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中医局胡熙明副局长,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曾给以热情的鼓励。南开大学副校长、著名清史专家郑天挺教授,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任应秋教授,中华医史学会副主任委员、著名老中医耿鉴庭研究员均乐为作序。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教授,为本书题签并惠作封面设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技术部、保管整理部、满文部有关同志从不同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最后,还应感谢中华书局李侃副总编辑以及书局编辑、出版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使本书得以尽快付梓,以飨海内外读者。唯因编著者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恐所难免,尚希明达不吝教正为幸。
编著者识
1981年仲春于首都北京
季钟朴教授序
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以有这样的珍贵遗产而自豪。
对于我国传统的医药学,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发扬。继承是基础,发扬是目的。没有继承,发扬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发扬,医学就不能昌明,继承还有什么意义?
任何科学都有一定的继承性。回顾所有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成果,无一不是先继承而后才有发扬的。我以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继承将作不出任何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来。因此,当前在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中,应特别重视继承工作。
清代宫廷医学的整理研究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陈可冀同志提出后,我们认为很好。当即与故宫博物院彭炎副院长联系,彭副院长告以原故宫明清档案部,已归属国家档案局,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经征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意,与我院合作,进行清代宫廷医学的整理研究工作。
我国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同志1978年曾在中医研究院科学大会上赋诗:"掘从宝库应防浅,炼就红心好带专",提示我们挖宝要防浅,听了很有启发。继承发扬中医学术不能浅尝辄止,要努力深挖。对于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珍藏要细心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研究提高。
整理研究清代宫廷医学的工作,经陈可冀等同志的努力,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要使这些医疗经验由为帝王后妃服务,变成为广大人民服务,不仅要整理出版,还要做更多的工作,要进行临床验证和基础研究。做到有继承,有发扬。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人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不断变化,为了加快祖国医药科学的发展,我们要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用的东西,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批判地继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我们相信,清代宫廷医学的整理、研究,必将对祖国医药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提倡这种踏踏实实的继承,希望中医研究院各研究部门,多做些像清代宫廷医学整理研究这样的工作吧。
季钟朴
1981年3月29日于中医研究院
邝安望教授序
余初习祖国医学时,对医案方剂即极感兴趣。曾于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时,隔窗阅读清光绪皇帝医案展件,久久不忍离去。当时即驰想,清宫医案内容丰富重要,倘能公之于世,则神益中医研究及临床实践功非浅鲜。
今年八月,余飞首都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筹备会议,适与陈可冀研究员同寝一室。工作之余,相互讨论,获益良多。并得知目前陈副院长正与单士魁、周文泉、徐艺圃、江幼李诸同志从事整理研究清宫医案,且已完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约二十万言,更编就《清宫医案研究》近一百五十万字。可冀研究员等在较短时间内,日夜辛劳,与档案专家合作,整理编辑如此大量之高水平脉案医方,实为空前壮举。其更可钦佩者,乃于"评议"中引据确凿之史实记录及药物资料,旁及先后之脉案,探源古籍,阐发精理,权衡辨证,分析方义,然后评定其得失,陟论其臧否。博赅正中,得未曾有。可冀研究员等治事之毅力与专业之湛深,使我钦佩无已,发我深思。
古云"伴君如伴虎"。为帝后治病,有其特殊之困难。忆1958年,余与陶寿淇、叶心清三人同受周总理派遣,奔赴北也门,为当时之国王兼主教会诊。北也门长期闭关自守,为一古老神秘封建之国家。但又处于红海出人之要冲,为列强垂涎争夺之富壤。因此,中东对也门国王之疾病至为重视。而国王之秉性古怪,富于经济,不惜以大量金钱,敦请英、美、德、法、意、苏等国名教授院士等会诊治病。然每月只许接见二三次,因此医者无从深入了解病情,数十年来,病情依旧,未见痊愈。余三人前往会诊,虽缺乏实验室之资料依据,但经仔细分析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普通寄生虫病之一种。对症下药,旬日即奏功效。因此博得国王信任,并决定:每日上午由余等在宫内为国王会诊,下午则在后宫为皇后、公主、贵人等看病。从此打开局面,取得了医务上与外交上之显著成就。归国后蒙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嘉奖,许为"不辱使命"!余等于此亦体会到"太医难当"之滋味。
余曾阅读过一些外国有关总统、总理各国执政者之医疗书籍。总的体会是一些著名统治者犯了重大政治、外交上的错误,对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其原因之一是身患绝症,仍负重任,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造成严重损失。对世界上此等事件,往往有许多从政治、经济方面去研究失败原因之文章,而忽视了这些领导者已经身罹严重疾病的研究。
回顾我国二百年来,受尽列强的蹂躏,城下之盟,丧失国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和清朝腐败无能有密切关系。从这些帝皇、太后的医案里,也可发现他们有些也是身为病人之统治者,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清史也许能有所发现。
况这些医案方剂大都出自名手,或由大臣使用奏效后,进荐宫中试用有效之良方。今又经可冀研究员等进行临床复试,然后介绍国内各有关医疗单位进行研究,余深信这样做能为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例如在《中医杂志》第二十二卷第八期发表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长寿医方"益寿膏",为五十种药组成,而其中以温阳补肾者居多。光绪七年,大学士李鸿藻进此方时并未命名,经慈禧和宫中其他人使用后,疗效确实,于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改为"益寿膏"。我们研究祖国医学二十余年的粗浅认识,亦发现益气温阳补肾药确实对几种疾病,尤其对甲状腺功能减退、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种特别有效。二十年前,余等最初发现的阳虚动物模型,亦证明助阳药有显著的医疗效果。
总之,余认为可冀研究员等几位同志的工作,有极大的意义,对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都有极大的贡献。余能为此巨编写一篇粗浅序言,亦非常之荣幸。
邝安望
1981年9月10日夜于上海,时年八十岁
郑天挺教授序
两千年前,汉河平中(公元前28年至前25年),刘向、刘歆领校皇室图书,修成《七略》,著录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全是名医李柱国校定的。过了六百年,《隋书·经籍志》著录医方二百五十六部,合四千五百十一卷,而胎产下乳等书列入五行类还不在内。这些数字,当然不够精密,民间流行的医药书籍也未必著录。但是从这些数字中,已经清楚反映出我国关于医学医术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越来越发达。
同样,我国中医公开为人们诊治医疗的也由来已久。西汉有世医(《汉书·游侠传.楼护传》)、侍医(《汉书·艺文志》)、太医监(《隋书·艺文志》),东汉有医曹吏(《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到了隋唐,太常寺所属有太医署,设有医师二百人,还有药园师、医博士、按摩博士以及助教等等(《隋书.百官志下》),太仆寺还有兽医博士。说明社会需要多,因而从业人员多,反映出医学医术发达的另一侧面。
到了清代,更为发达。《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著录九十六部,一千七百四十三卷,存目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一卷,附录六部,二十五卷。未收的医书,不计其数。
清代设有太医院,是礼部领导下"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的独立机构。除了选拔人员要通过礼部以外,都是独立行使职权的。太医院有院使(主官)、院判(副职)和御医十五人,吏目三十人,医士四十人,医员三十人,统称宫士。另有制药人员。
太医院内设教习厅,从御医和吏目中选拔"学品兼优"的二人任教习。凡进院业医人员和医官子弟,都要到厅进行业务学习和培养,并随时由院使、院判加以考试。学习科目,雍正初定为《类经注释》、《本草纲目》和《伤寒论》,号称"三书"。其后成为具文。《类经》是明张介宾(景岳)编。
自院使到医士全要按自己的专业即"给事(服务)内廷(宫中)"轮流值班。分内直和外直。内直在各宫外班房值班,又称宫直。外值在东药房值班,又称六直。
清初,太医院分十一个专业。就是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和痘疹科。后来将痘疹并入小方脉,咽喉并入口齿科,所以乾隆《会典》说:"掌九科之法。"清中叶以后,又将伤寒、妇人两科并入大方脉,疮疡改为外科,针灸、正骨两科停,所以光绪《会典事例》说,"现设五科,曰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这种专业并合,只是宫廷病例多少的反映,和研究成果无关。
清制,凡是皇帝服用的药剂,应将拟方先行报告,然后将同样的两剂合煎,由宦官监视,煎熬,分装两碗,一碗由院官和宦官先尝,一碗送皇帝服用。手续严肃,用药谨慎。皇帝外出时也如此。此外,文武会试的试场医药,军前医药,以及刑部监狱的医药,也要由太医院派员管理(参见乾隆《清会典》卷八十六,光绪《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〇五)。
清代太医院的工作任务,如此繁重,又如此严肃,医生们医术高明、经验宏富,因此社会上对宫中太医的诊断处方,极为珍视。但宫苑森严,难以外传,长久以来,这些宝贵经验很少为人知晓,更未整理研究。
最近,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周文泉、江幼李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单士魁、徐艺圃诸先生,在清代历史档案中,发现大批太医院医药档案,加以研究整理,编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配方研究》三书,使我异常高兴。我不懂中医,但我关心档案,重视档案,认为历史档案是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我常常想,医药知识为人人所必需,我国关于医药的研究如此悠久,如此广泛,何以至今尚未达到家喻户晓。是否由于医理深邃,专门术语多而有独特解释,学习较难。医学进步,常赖临床实际经验的积累,我国脉案留存下来的多有疑难大症,而像清宫脉案这样绵亘连贯,记录详细者少。现在这三本书的研究出版,对中国医学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
这次清宫医方医案的研究整理,不但中国医学医术得到推进,同时还可以解决某些历史问题。例如光绪的健康情况究竟如何?是病死还是遇害?是慈禧死在前还是光绪在前?传说纷纭。就脉案的整理,可能得到解释,推动历史的研究。清制,皇帝得病,有时征调地方知医者来京诊疗。据我所知,福建人周景涛(松孙)就是清末从江苏调京为光绪诊病的一人。他是光绪十八年壬辰进士,翰林散馆任如皋知县,调京后改学部主事。不知他家是否还存有光绪脉案记录。如能将公私脉案合起来研究,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
郑天挺谨序
1981年6月10日
薄杰先生序
壬戌之秋,余有幸得悉原故宫珍藏之清代宫廷医药档案,经吾国医界巨擘和历史档案专家之精心整理研究,著成《清宫医案研究》、《清宫配方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巨编,不仅眼界为之顿开,且令人颇为振奋。盖此一创举,不惟使过去在清宫尘积土封之案卷赋活新生,而且于医学史学也确有重大之贡献焉。去年岁末,拜读《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之后,曾赋诗:"中西脉贯,相辅相成,镌传寿世,普济退龄"以志之。
清末至今,七十余载,迭经多少沧桑,而此济世利民之历史性创举,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当此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之时,余相信这支医苑奇葩,一定会更好地为人民疗疾防病服务。
儿时余之母亲,即醇亲王福晋,常常讲述宫中事情,其间有关医药者亦复不少。曾谓宫中之香肥皂,以猪胰子为原料,制成锭状,用之香气馥郁,余幼时曾经洗沐,于今仿佛犹在目前。此外宫中之平安丹、至宝锭,可疗治多种疾病,诸如腹泻、腹痛、发热、伤风等,余儿时亦曾服之。
晚清的几位御医,如张仲元、赵文魁、范一梅等,余至今尚有印象。他们都是医术高明的饱学之士。
编著本书的几位医师告余,光绪之瑾妃,即以后之端康皇贵妃患有痹病(淋巴结核)之疾,忆及儿时,确曾见瑾太妃颈部有硬核累累,足征清宫医案之翔实可信。
对于医学,无论中西医,余均不甚熟谙,但余以为倘从宫廷秘方中探源溯流,广征博地分析研究,推广其成功经验,定可收寿世济人之功。"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变死宝而为造福人民之珍宝,这就是余对研究清宫医案者的真正希冀所在。
关于清史,余以为是编之出,不少历史疑存可以澄清,譬如同治是否能微服出宫冶游致患性病而死,光绪是否在慈禧临死之前遭到毒杀等。凡此种种,余以为是可以从现存的清宫存档中,得到答案。
今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教授、周文泉副主任医师、江幼李主治医师亲诣敝处,索序于余,余感其功之宏,影响深远,爱笔成篇,以为序。
薄杰谨序
1982年11月
任应秋教授序
宫廷设置医药,自封建初期开始,直至清王朝鼎革,都是很讲究的。《周礼.天宫家宰下》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封建统治者为了要保持自己的寿命,对医药的要求是迫切的,亦相当高的。从清宫医方档案看来,越是证明了这一点。医药本身是维护人类健康,延续种族繁衍的一门科学。正如宋代许白沙所云:
"医之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
所以医药科学,是广大人类所需要的,它是为大众服务的。但一到了宫廷,便为少数贵族所专用,而广大群众反落得"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境地。在长时期的阶级社会里,必然是如此。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人民群众都有享受医疗保健的权利。特别是我国既有传统的中医药学,又有现代医学。尤其中医中药,适合我国实际的经济情况,受到普遍的欢迎。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努力发掘和整理中医中药这一宝贵遗产,或与现代医学结合,甚至连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使之不断提高,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已成为目前当务之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大量清代宫廷医药史料,西苑医院副院长陈可冀倡议进行整理,公诸于世,也就是将曾为少数封建统治者享有的中医药,使其还之于民,为举国的人民服务,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能被封建王朝所赏用,或出自太医院的医方,一般说来,是有一定疗效的。例如赵宋王朝在大观中所选定的《和剂局方》,凡七百余道,都由当时高手医选进,并下太医局验试,然后依方制药价鬻,摹本传世。如至宝丹、清心丸、四物汤、四君子汤等,流传至今,仍不失为效用名方。但是钞刻既久,舛讹丛生。即以牛黄清心丸为例,今本中竟与山药丸混为一方,寒热伪杂,迄未能改正。更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后的独断统治,在对待医药问题上亦非常突出。我曾见过上海《申报》馆1936年印的《慈禧后私生活实录》,其中有《御医》一章,记载她一次病了,同时诏进四位御医给她诊病,分别拟四张药方,一并交由李莲英呈进,慈禧另诏一个司书的太监取《证治准绳》、《本草纲目》一类的方药书来查对,每一味药,经她的认可后,凑成第五张药方,最后把御医所处四方均毁去,按照第五方配药。要是服药后闯出了什么乱子来,四位御医谁也逃不了责任。写这《实录》的人叫德龄,是慈禧身边最亲近的"女官"之一,有些记录,可能是她的亲身经历,基本上是可靠的。像这样莫名其妙的处方,很可能在档案中存在,清理时应当严格加以鉴别。丹溪翁朱震亨对当时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认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他是针对操古方的人来讲的,而不是责怪《局方》本身。现在对清宫医药档案进行清理,首先应从方药本身的组合配伍研究,是否符合中医学的理法,然后付诸临床,验其可否,经过反复验证,肯定其疗效,再行逐步推广,这种方法是符合科学的。昔苏文忠公有云: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取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意思就是说,医生处方,不一定都是他本人的,更多的是前人的方子,只要临床上有疗效,都可以推广应用。所以决定医方的关键,还是要在疗效验证方面多下工夫。许叔微称自己录存的方书,叫做《本事方》,也就是都曾有医疗事实根据"本"的意思。孙思邈亦曾说: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这是古今医学家都具有同感的。清宫档案中所存医方,经陈可冀副院长等的一番整理,使其中功效卓著的方药,均能一一明确其疗效,阐明其方义,使之能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则于国家、于医家、于病家,都有巨大的神益云。
任应秋
于北京中医学院1981年4月
邓铁涛教授序
帝皇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都想长生不老,宫廷对医疗保健之重视,可想而知。宫廷医学之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当然,作为宫廷医生,事君有如共虎眠,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能否发挥其应有之水平,那又当因人因时而异了。明李时珍就因不能忍受宫廷医生的生活,而辞去太医院院判之职。金刘河间三辞完颜景(章宗皇帝)之诏聘,被称为高尚先生。河间先生除了不愿事君之外,还出于民族气节。
据说清宫御医有些是各地保举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地方官岂敢向皇室推荐?我国医学成就,至清代是一个高峰期,只是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国民党轻视、歧视中医,致中医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得不到发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之清代宫廷医药档案,经陈可冀副院长等整理研究,清代宫廷医学之面貌,将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向帝皇献秘方验方,是升官敲门砖之一,"大内秘方"向来是很吸引人的。现在首先出版《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尔后出版《清宫医案研究》及《清宫配方研究》二书,书中所载均是实际施用于帝皇等身上的药方,其中一定有较为效验的方药,这是无可置疑的。这些医方,经过编著者的评议,正其讹误,并对方药的性能及来龙去脉,作了一番整理研究工作,对读者及有志于作进一步研究者帮助不少。
阅读本书还可以了解当时宫廷医生的水平与作风,可以看到帝皇之家的健康特点与要求,这对于医史学家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史料。
慈禧太后医方部分,不少药方所治属于老年人的常见病,值得从老年病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是宫廷特别重视的课题之一。
光绪皇帝医方部分,许多药方是治疗虚损之剂。帝皇三宫六院,生活无节,依赖医药以维持生命,这也是宫廷医学的重要课题。
帝皇生活、饮食丰厚而四体不勤,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自然早衰早老,如何调治?从本书可以看到一些梗概。除一般内服药治疗之外,特别注意外用药以治疗上述病因所产生的诸种疾病。本书除了长发、沐浴、各种洗头方(既有药物作用,也有被动运动作用)之外,其外敷药方更值得研究。以益寿膏为例(见慈禧医方),正如编著者在评议中所说的:"此方药味较多,竟连五十,而其中又以温阳补肾药居多,可谓药专力大。因而培补肾元,可以强身。"外贴药以治内科病是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这是药治与针灸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药力直透经络系统而收效;如果长期口服温阳补肾药,可能产生副作用或耐药性,或药力未能达到病所。宫廷医家多运用外贴药治法,也可能是被迫而为之,因为这种治疗方法所承担的风险少一些,对御医的脑袋有保险作用。不断的运用和总结,外治法亦不断得到发展,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这是宫廷医学的又一特点。
清代宫廷医学研究,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中医科学研究工作,是医学中的一朵奇葩,愿它开放得洁白芬芳。是为之序。
邓铁涛
1981年4月5日于广州
耿鉴庭研究员序
公元20世纪80年代之初,在中国医药研究方面,有值得记入专科史册者,即清宫医药档案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陈可冀副院长主持下,得到系统整理,并将由清宫医案研究室进一步加以验证。对其方药之整理提高,能继续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不仅是中医研究院科研工作之大事,也是我们国家在整理东方传统医药方面之大事,无论是在学术方面,在史乘方面,都将有所贡献。
查中医研究院之研究工作,在院领导的密切关怀下,继承发扬祖国医药,百花齐放,百废俱兴,堪以记载者甚多。然此项工作,有其一定特点,有其一定意义,有其一定价值,亦将有其一定成果出现,试申论之:
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医药史料与实物出土于地下,均见所未见,更有清宫医药档案启封于库中,又是闻所未闻,后者保存之多,质量之优,堪谓史无前例。考历代皇室,均有太医院之设,其医药档案,史官不载,实录不收,御医禁泄,民间难见,纵有遗闻轶事,亦不过散见于稗官野史之中,既非全豹,又难尽信。观于清宫医药档案则不然,上自顺、康,下迄光、宣,留有大量资料,尤以同治、光绪及西太后者为完整,故有发掘研究之必要。
相传顺治帝即死于痘疮,康熙因已经出痘而登王位,故对宫廷医药特加重视,及至雍、乾年间,即有官修之《医宗金鉴》出现,其中即载有部分宫廷用方。
宫廷生活与民间不同,宫廷用药亦较民间为优,固当区别看待。然御医自有薪传,其能入值者,必是理论实践均皆丰富之士,且文学修养亦须佳良,此可于评议中见之,故能于辨证论治中,理法井然,方药稳当,尤其是在慢性病调理方面,考虑周详,可资参考,此为值得学习者之一。
御药房备药极为考究,既求道地,更重质量,至于称准分量,严格熬制,均有记载可参,又有实物可凭,如用八种不同物资,测准衡器,即颇合理。此为值得研究者之一。
再则今日此项科研设计工作,亦有足称者,不仅是系统整理,笔之于篇而已,并将作临床研究,累积病例,总结疗效,使静止之史料,能活用于病人,以总结之成果,推广于临症,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此更为值得赞扬者之一。
既然具此三者,则丰硕之成果,必将指日可待矣。此一精密设计,陈副院长提倡之,周君文泉等襄助之,院领导支持之,有关方面合作之,今三册之整理,行将完成,得以先窥一斑,不禁啧啧称羡,甚望其全部文字工作,早日竣事,并盼其方药速付实践,以掘深探奥,揭秘发微焉。
陈、周、江三同志索序于余,余惭不文,竟忘其固陋,秉笔直书,略举三善,备他日编纂专科史乘者之采摭焉。
耿鉴庭
序于中医研究院中医典籍研究室1981年4月
凡例
一、本书辑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医方共计三百九十一首,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之清代宫廷医药档案,故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二、本书所辑医方原则按病种分类,难于分类者,即归入其他项内。方剂排列顺序,以方为主,有年份者,依时间先后为序,个别附方,不在此例。
三、本所辑医方后,附有"评议"一项,系编著者对此医方的评述,谨供读者参考。
四、本书所有医方均系原文照录,原文以繁体字直排(此版以简体字横排),编著者对方中明显的错别字加以改正。漏字补注在括号()内,残缺文字则以口号代之等。
五、原件无标点或无标题,现有者均为编著者所加。纪年则依原样,均未加注公元年月。
六、为保持原貌,此次重版将1981年中华书局第1版清代宫廷医学研究导言、专家序言一并保留,并增加了邝安垄教授、溥杰先生的序言。
七、导言与序言中提及的《清宫医案研究》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并印刷多次;《清宫配方研究》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出版,但已基本整理完毕,尚待付梓。
八、书后附有慈禧光绪医方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第一章长寿医方
一、养心延龄益寿丹
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九日,庄守和、李德昌拟得【养心延龄益寿丹】。
茯神五钱、柏子仁四钱.炒、丹参四钱、酒白芍四钱、丹皮四钱、全当归五钱.酒炒、川芎二线、干生地四钱.酒洗、□□□○○、□□四钱,栀子三钱、酒条芩三线、陈皮三钱、野于术二钱.炒、积壳四钱.炒、酸枣仁四钱.炒。
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每服三钱,白开水送下。
评议:【养心延龄益寿丹】方为庄守和等清宫御医以明彭用光《体仁汇编》之【柏子养心丸】,与李杲之【朱砂安神丸】两方化裁而成。
此方功能养心安神,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故可用以治劳欲过度,营血不足,精神不安,失眠健忘,夜寐多梦,惊悸多梦等证。今时以此等方治神经衰弱仍有卓效。
光绪元年(1875年),西太后虽年方四十,但寡居多年,又值同治帝新故,且与钮枯禄氏共同垂帘听政,诸多利害关系,必然加重上述有关证情。
今据西太后有关脉案记载可知,其长期患有"心脾不足"、"形体仍瘦,有时气怯身软"、"多言气怯"、"神虚未易安眠",以及"晚间腰热,足心热"、"咽干"和"颃颡时或酸辣"等心肾阴虚见证。此方既为养心良方,又有延年益寿功效。
二、延龄益寿丹
光绪六年正月十八日,李德昌谨拟:【延龄益寿丹】。
茯神五线、远志三钱.肉、杭白芍四钱.炒、当归五钱、党参四钱,土炒焦、黄芪三钱.炙焦、野白术四钱.炒焦、茯苓五线、橘皮四钱、香附四钱,广木香三炙、广砂三线.仁、桂圆三钱.肉、枣仁四钱.炒、石菖蒲三钱、甘草二钱.炙。
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每服二钱五分,白开水送下。
评议:此方为宋严用和《济生方》【归脾丸】加减化裁而出。
治思虑太过,伤及心脾两脏,食少体倦,大便不调,健忘怔忡,惊悸少寐,脾虚不能统血等证,亦疗妇女月经不调与带下。
本方参、芪、术、草、茯苓、茯神甘温益脾,当归、远志、枣仁、桂圆濡润养心,木香之外又加菖蒲、香附,更可畅利气机,是妇女长寿好方。
光绪六年西太后脉案中屡见"饮食运化不利,大便微溏而粘","胃口不旺"、"身肢软倦"、"精神不振"与"心脾久弱"等记述,此方自是的方。
三、长春益寿丹
光绪六年二月初五日,进【长春益寿丹】方。
天冬.去心、麦冬.去心、大熟地.不见铁、山药、牛膝、大生地.不见铁、杜仲、山萸、云苓、人参、木香、柏子仁.去油、五味子、巴戟,以上各二两;
川椒.炒、泽泻、石菖蒲、远志,以上各一两;
菟丝子、肉苁蓉,以上各四两;
枸杞子、覆盆子、地骨皮,以上各一两五钱。
以上共为极细面,蜜丸桐子大,初服五十丸,一月后加至六十丸,百日后可服八十丸便有功效,每早空心以淡盐汤送下。
评议:【长春益寿丹】由古方杨氏【还少丹】与华佗方【打老儿丸】进退而成。方名益寿,又称长春,当与慈禧曾住长春宫有关。
本方大补心、肾、脾、胃四经虚损不足,壮筋骨,补阴阳;据载久服可以乌发,可以壮神,可以健步;故可治腰酸体倦,神衰力弱。
又此方出自【打老儿丸】,传说因老妇年逾百龄,打其老儿子不肯服此丸而名,又称【仙姑打老儿丸】;妇女亦可用,所谓服之可暖子宫,泽颜色。
四、益寿膏[外用膏方]
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广寿进李鸿藻拟得膏药方。
附子三两、肉桂三两、法夏一两、陈皮一两、羊腰三寸、虎骨八两、吴萸一两,盐水炒、川椒一两、白附子一两、小茴香一两、白术三两、苍术二两、艾绒一两、当归三两,酒洗、破故纸二两、香附一两五钱,生、川芎一两五线、杜仲四钱,盐水炒、续断二两、巴戟天一两、黄芪一两五钱、党参一两五钱、香附一两五钱,炙、酒芍一两、五加皮一两五钱、益智一两、蒺藜一两五钱、川楝一两、桂枝一两、天生磺三两,飞好、干鹿尾三条、胡芦巴一两、川乌一两、鹿角八两、云苓二两、川萆薢一两、肉豆蔻一两五钱、菟丝一两、干姜一两、茵陈一两、胡桃仁二两、公丁香一两、生姜三两、五味一两、枸杞二两、大葱头三两、缩砂仁一两、甘草一两。
用麻油十五斤,炸枯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入飞净黄丹五斤十两。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周妈妈传奉旨:将李鸿藻拟得膏药方改名“益寿膏”。
[黄丹(铅丹),化学名四氧化三铅。性味辛、咸、寒、有毒。有解毒生肌,坠痰镇惊的作用。飞,是将药物在干净水里研碎,将融解的部分倒出来沉淀的一种方法。飞静黄丹即经飞过的黄丹,比较细腻、纯净。还有一种叫官粉(铅粉),化学名是碱式碳酸铅。性味甘辛、寒、有毒。消积、杀虫、解毒、生肌。矾红土又名绿矾,原矿物为孔雀石。性味酸涩凉。燥湿化痰、消积杀虫、止血补血、解毒敛疮。两种基本都是中医外科用药。--醒真注仅供参考]
评议:此方药味较多,竟达五十,而其中又以温阳补肾药居多,可谓药专力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十分强调阳气在人身的作用。至于肾气,历来为医家所宝,称肾为先天,肾阴肾阳又称元阴元阳,因而培补肾元,可以强身。
参阅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日清宫御医李德昌据李鸿藻所拟之延年益寿膏用法,知其为“贴腰间”与“贴脐穴”而设。可治腰痛、腹痛与经带病。
西太后年轻时即有月经病(参见【懿嫔调经丸】),中年以后脉案也可见有关记述,如光绪六年九月初一日脉案载:“心脾气血不足,肝郁不畅,以致荣行之际(指行经),腰胯腿膝酸沉,膳后身倦。”至于腰痛及肠胃不和,更是其久患之证,此方之用较为合拍。
五、益寿膏又方[外用膏方]
光绪年月日,益寿膏。
附子一两.制、肉桂一两、法夏三钱四分、陈皮三钱四分、白附子三钱四分、羊腰子-对、虎骨二两七钱、吴萸三钱四分.盐水炒、川椒三钱四分、小茴香三钱四分、白术一两、苍术七钱、艾绒三钱四分、当归一两.洒洗、破故纸七钱、香附五钱、川芎五钱、杜仲一两三线四分.盐炒、续断七钱、巴戟天三钱四分、黄芪五钱、党参五钱、酒芍三钱四分、天生磺一两.飞好、益智子七钱、干鹿尾一条、川楝三钱四分、桂枝三钱四分、五加皮五钱、云苓七钱、葫芦巴三钱四分、川乌三钱四分、鹿角二两七钱、蒺藜五钱、川萆薢三钱四分、肉蔻五钱、菟丝子三钱四分、干姜三钱四分、茵陈三钱四分、胡桃仁七钱、公丁香三钱四分、生姜一两、五味子三钱四分、枸杞七钱、大葱头一两、缩砂仁三线四分、甘草三钱四分。
用麻油五斤,将药炸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再入飞净黄丹,老嫩合宜。
评议:本方较前方少炙香附一味,用量为其三分之一,主治功用与前相同。
六、保元益寿丹
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庄守和、李德昌、王应瑞谨拟:保元益寿丹。
人参三钱、于术三钱.炒、茯苓五钱、当归四钱、白芍二钱.炒、干地黄四钱、陈皮一钱五分、砂仁一钱、醋柴一钱、香附二钱.炙、桔梗二钱、杜仲四钱.炒、桑枝四钱、谷芽四钱.炒、薏米五钱.炒、炙草一钱。
共研极细面子,每用一钱五分,老米汤调服。
评议:观光绪八年西太后约八个月之脉案,可知其气血久亏,脾元素弱。脉案中载:“饮食半膳不香”,“夜寐欠实,晚膳消化较慢,时有头晕,夜间倒饱,嘈杂作呕”,以及“精神软倦”,“大便带溏”,“腹中作澥”等,
此方从【八珍丸】加减,补养气血中兼舒肝和胃理脾,标本并治,可起保护扶植气血之元之作用。
七、延年益寿膏 [外用膏方]
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日,李德昌拟:延年益寿膏。即前李鸿藻拟:有天生磺膏药方,三顺传,着拟治方。
此膏专治经络寒湿,舒筋活血,益气壮阳,理血荣阴,风吹冷振,寒湿脚气,痿软痹症,腰疼腿痛,百节酸疼,跌扑损伤,高坠落马,伤筋动骨,瘀血不散,及诸虚无力一切等症。
善治五劳七伤,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及脾肾虚寒,精神短少,行步无力,耳鸣蝉声,面黄肌瘦,腹大膨胀,男子诸虚不足,妇人经血不调,崩漏带下等症。
用膏药贴腰间或贴脐穴,大有奇功。戒劳碌气恼,忌寒凉动风之物,慎之!慎之。
评议:此方方解中称可治“妇人经血不调,崩漏带下等症”,并可治其他证情,为内病外治之法,可资医疗上借鉴。
八、培元益寿膏 [外用膏方]
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二日,老佛爷培元益寿膏。
天生黄六钱、厚附子五钱、川椒一两、熟地一两、蛇床子六钱、韭菜子六线、远志四钱、当归六钱、黑芝麻一两、菟丝子五钱、牛膝五钱、虎骨五钱、川羌活四钱、茅苍术六钱、续断四钱、桑枝一两、天仙藤五钱、片姜黄五钱、肉桂五钱.研面后入、鹿茸五钱.研面后入、麝香一钱.研面后入。
用麻油八斤,浸十日,熬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兑黄丹二十两,俟温,入肉桂、鹿茸、麝香,用槐柳枝不住搅匀,摊贴。
评议:【培元益寿膏】组成药物多属温肝肾、壮筋骨及通经络之品,剂量颇大,殆为贴腰脊、骨节或脐腹之用,以达到培元疗疾目的。
查西太后脉案,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二日前后,面风(面神经痉挛)症状突出,外治有【祛风润面散】,内服有【清热养肝活络膏】等,当亦贴用此膏。插图为四月初一之拟方,本书未选入,附印于下,以供参考。
九、菊花延龄膏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张仲元、姚宝生谨拟:老佛爷菊花延龄膏。
鲜菊花瓣
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三、四钱、白开水冲服。
评议:查阅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西太后脉案,载有:“老佛爷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洪大而滑。肝经有火,肺胃蓄有饮热,气道欠舒,目皮艰涩。胸膈有时不畅”等语,前后除用此方外,并有用【明目延龄丸】等清肝明目方者。
此方仅鲜菊花瓣一味,其疏风、清热、明目之功效当更强。菊花入肺、肝二经,《圣济总录》以此药加甘草为末,治“目赤头旋”,《救急方》以此药加蝉蜕为末,治“病后生翳”,此类方药对老年眼疾尤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本药有明显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率,增加心脏收缩力之功效,其具有长寿效益,当属可信。善焕《牧竖闲谈》称:“真菊延龄,野菊泄火,正如黄精益寿,钩吻杀人之意”,似亦可信。
十、五芝地仙金髓丹 [现有中成药,名:五仙膏]
光绪 年 月 日,【五芝地仙金髓丹】。
此药益气生津,调中进食,能生养脑气而通目系,故能上清头目而退虚热,服百日后,五脏充实,肌肤润泽。修合此药,宜旺相日,或甲子日。
人参二两、生于术二两、云苓三两、甘菊二两、枸杞二两、大生地三两、
麦冬三两、陈皮二两、葛根二两、蔓荆子二两、神曲三两。
共为细面,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白开水送服。
评议:本方取【四君】、【三才】、【异功】、【增液】诸方化裁。
用杞、地滋肾水,甘菊清头目,风药通肝气,配以余药,使心肝脾肺肾五脏得养,久久服之,似能益寿延龄。
方名【五芝地仙】者,旨在神奇本方长寿轻身之力。全方药味,虽补五脏,仍侧重在肾,因肾主骨,肾生髓,而脑为髓海,因而补之能生养脑气而通目系,故号曰【金髓】。
第二章、补益医方
一、八珍糕
光绪六年九月十三日,李德立拟:【八珍糕】。
茯苓、莲子.去心、芡实、□□ 扁豆、薏米、藕粉 各二两,□□五两。
共研极细面,加白糖,分两酌量,兑之为糕。
[评议]此方为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八珍糕】方加减。
原治小儿肠胃薄弱,消化不良,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脾虚便溏泄泻等证,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功效。
查光绪六年九月十三日西太后脉案载:“慈禧皇太后右关滑而微大,左关稍弦,余部平平。木郁土弱,不易运化湿气,以致食少难消,胸胁不畅,颃颡如昨,呕饮便溏。今议用理脾化饮汤调理。”太医李德立于此又拟此儿童用之【八珍糕】,似甚对证,此药香甜可口,而少药气,饥时可以食用,又可疗疾。用于成人,亦一妙法。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八珍糕】方: 人参6克(党参代替),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薏米各100克,粳米面、糯米面各200克,白糖200克,白蜜适量。将各种原料碾碎,和粳米面、糯米面拌在一起,蒸成糕饼。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易吐易泻,把该药方加工成糕条,每日清晨服数条,百日后渐觉体健,久服则培养脾胃,壮助元阳,轻身耐老,效果甚妙。
李德立所拟方中缺味的当是山药和糯米。当时慈禧还以慧仁米、扁豆、获苓、莲子、冬瓜皮、芡实、淮山药、小米八味熬成【八珍汤】,每日食用。从药味上看,八珍糕有健脾胃、益气和中之功效;八珍汤长期饮用有清内火、生津健胃和美容、美发的功效,非常适合老年脾虚者食用,有着十分显著的食疗效果。
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六次巡幸江南。一次在江浙品當了“八珍糕”后,对其香甜适口,又有治病的功效大加赞賞,并将此方带回宫中,根据自己的脾胃消化情况,经御医增减药味,配制成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八珍糕。清宫八珍糕的配方与陈实功的原方略有出人,方药是:茯苓、党参、白术、山楂、薏仁米、白底墓、莲子、茨实,加粳米、白糖同磨成细粉,上锅反复蒸三次,用细筛过后,用木压制成糕。每天早晚食用。
到乾隆晚年,八珍糕配方又有变化,他将党参改为人参,去掉白术换为山药。这是因为乾隆当时已处于暮年,先后天俱亏,阴阳气血虚损,故将药味变化,经常食用。因八珍糕香甜可口,既能治病又无药味,非常适合“厌于药、喜于食”的人的口味。——醒真注]
二、保元固本膏 [外用膏方]
光绪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薛福辰、汪守正、庄守和、李德昌、佟文斌谨拟:【慈禧皇太后保元固本膏】。
党参、白术.炒、鹿角、当归、香附 各一两五线,川芎、炙附子、独活、干姜、川椒、杜仲、鳖甲、荜拨、草果.仁、白芍 各一两,生芪一两五钱。
用麻油三斤,将药炸枯,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入飞净黄丹一斤二两,再入后药。
肉桂、沉香、丁香 各三钱
共研细末,候油冷,加入搅匀成柁,重四、五两,候去火气,三日后方可摊贴。
[评议]本方脾肾双补,肾阴阳同治,兼顾先后天之本,为西太后摊贴脐部以治脾肾不足肠胃功能失调之用,方中加荜拨、肉桂、沉香及丁香诸香窜药,助药渗入,达到保元固本作用。
三、十全大补丸
光绪十年闰五月十六日,杨得清传,上交《良方集成》成方十全大补丸,合配一料之半。
人参二钱五分、白术五钱.土炒、当归五钱、川芎五钱、白芍五钱、
黄芪一两.蜜炙、茯苓一两、肉桂一两、熟地一两、甘草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水叠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白开水送下。
[评议]此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原方为汤剂,有木香、沉香,而无黄芪、肉桂;李杲用黄芪代木香以益气,用肉桂代沉香以温血。
主治男妇体弱,精神倦怠,腰膝无力,诸虚百损。阴阳气血并补,颇切合慈禧病状。此方实为【四君】、【四物】与【黄芪建中】三方合成,确有保元、大补之功用。
四、扶元和中膏
光绪年九月十三日,【老佛爷扶元和中膏】。
党参一两五钱、于术一两.炒、茯苓一两.炒、砂仁四钱.研、归身一两.土炒、杜仲一两.炒、香附六钱.制、生黄芪一两、谷芽一两.炒、鸡内金一两.焙、半夏八钱.姜炙、佩兰草六钱、生姜六钱、红枣二十枚.肉。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兑冰糖为膏,每服三钱,白水冲服。
[评议]此方似由古方【和中散】加减改制成膏剂者。对久病脾虚食少,胸闷干哕,倒饱嘈杂,食物不消有效。扶元者,当系指补脾肾而言。
五、加减扶元和中膏
光绪年十一月初一日,汪守正、李德立、庄守和谨拟:【慈禧皇太后加减扶元和中膏】。
党参一两五线、于术一两.土炒、茯苓一两.研、砂仁四钱、归身一两.土炒、续断一两.酒炒、香附六钱.炙、生芪一两、谷芽一两.炒、鸡内金一两.焙、半夏八钱.炙、佩兰草四钱、生姜八钱、大熟地六钱.炒、红枣肉二十枝。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兑冰糖为膏,每服三钱,白水冲服。
[评议]此方较前方增加生姜用量、减佩兰草药量,加大熟地六钱,易杜仲为续断而成。加熟地者,当为增强补益肝肾之意。
六、扶元益阴膏
光绪年七月十九日,【老佛爷扶元益阴膏】。
365站群党参一两、于白术一两.炒、茯苓一两.研、白芍八钱.酒炒、归身一两.土炒、地骨皮一两、丹皮六钱.去心、砂仁四钱.研、银柴三钱、苏薄荷二钱、鹿角胶五钱.溶化、香附六钱.制研。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加鹿角胶溶化,兑炼蜜为膏,服三钱,白水冲服。
[评议]本方之所谓扶元,主要在于益气健脾,温补肾阳;益阴,则是凉血滋阴,调补肝肾。亦属先天后天兼顾,气血双理之意。其组成暗寓【五味异功】合【逍遥散】而小有进退。以【异功】健脾益气,【逍遥】理脾调肝,加以鹿角胶温补肾阳,地骨皮滋肾凉血,丹皮清热凉血,易柴胡为银柴胡者,推测应有阴虚发热之症状。本方配伍稳妥,通补并行,可以长期服用。
七、加减扶元益阴膏
光绪年七月二十九日,【老佛爷加减扶元益阴膏】。
党参二两、于术一两.炒、茯苓一两.研、山药一两、归身一两.土炒、女贞子一两、白芍八钱.醋炒、丹皮六钱、砂仁四钱.研、鹿角胶五钱.熔化、香附六钱.炙研、银柴三钱。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加鹿角胶溶化,兑炼蜜为膏,每服四钱,白水冲服。
[评议]本方即上方去薄荷、地骨皮,加山药、女贞子。旨在加强健脾益肾之功。据原处方笔迹分析及日期记载,两方配制时间仅距十天,或因前方有滋腻之嫌,故增损易药,重新制配。
八、噙化人参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奏讨寿康宫药房首领荣八月,陆续领取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止,计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参二斤一两一钱。
今问得荣八月,皇太后每日噙化人参一钱,按日包好,俱交总管郭永清、太监秦尚义伺候。谨此奏闻。
[评议]噙化少量人参以补益身体,防御疾病,世人仍多用之,国外亦日渐多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人参治一切男妇虚症。”《神农本草经》并将人参列为上品,称其有“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功效。
今人研究证明,人参可提高工作能力,减少疲劳,增加机体对各种恶劣条件的抵抗能力,调节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日本学者实验表明,人参对雌性动物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可延长已成熟雌性大鼠之动情期;进而还证明人参皂苷类都有一定强度之促性腺功能活性。
西太后久服少量人参以强壮滋补,证之科学,颇有道理。为了保证西太后用药,西太后用药底簿并载有光绪帝向西太后请安时,检查人参是否够用的情况,足证其重视程度。
第三章 长发、香发方
一、令发易长方
光绪年月日,令发易长方二分。
东行枣根三尺,横卧甑上,蒸之,两头汁出,收取涂发即易长。
[评议]发为血余。枣根见于《本草纲目》和《本草经集注》,性平味甘无毒。有活血、清热、祛风功效,故可令长发。
二、令发易长又方
桑叶、麻叶,煮水洗发七次,可长数尺。
[评议]桑叶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其末代茶饮,云能使人聪明,即《本草图经》所谓“神仙叶”者。麻叶有解毒作用,或以之夹烟草中吸之以治喘息。二药用于长发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医方类聚》亦有转引。“洗发七次,可长数尺”,则有言过于实之嫌。
三、令发不落方
光绪年十月十二日:上交令发不落方二料。
榧子三个、核桃二个、侧柏叶一两。
共捣烂,泡在雪水内,梳头。
十七日,发不落方一料,照十二日原方。
十九日,令发不落方二料,照十二日原方。
二十三日,令发不落方一料,照十二日原方。
[评议]发若易落,或因血热,或因体虚,或因头脂过多或过少。
此方榧子甘平,可杀虫、润燥。核桃可以补益发肤。侧柏叶苦涩性寒,凉血散瘀,祛风尤胜。三者并用,有助于令发不落。
今人有以鲜侧柏叶泡于百分之六十酒精中数天后,以之涂擦斑秃处,有治疗也有预防作用。
四、香发散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五日,【老佛爷香发散】。
发有油腻,勿用水洗,将药掺上一篦即净,久用发落重生,至老不白。
零陵草一两、辛夷五钱、玫瑰花五钱、檀香六钱、川锦纹四钱、甘草四钱、粉丹皮四钱、山奈三钱、公丁香三钱、细辛三钱、苏合油三钱、白芷三两。
共为细末,用苏合油拌匀,晾干,再研细面,用时掺匀发上篦去。
[评议]本方大都为性温气厚之品,殆取通窍、辟秽与温养之义,既可香发,又可防白。
其中零陵草即《山海经》中之熏草、《开宝本草》中之香草,《名医别录》云可“去臭恶气”。山奈于《本草纲目》则有:“山奈生山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之说。辛夷于《名医别录》云可“生须发”。檀香、细辛,白芷或是取其香性。之所以加川锦纹与粉丹皮,或用为避免过于温燥?
第四章 治眼病医方
一、避瘟明目清上散 闻药方
光绪十三年五月十八日,杨际和拟:【避瘟明目清上散】闻药方。
南薄荷五钱、香白芷五钱、川大黄六钱、贯众一两二钱、大青叶一两二钱、珠兰茶一两二钱、降香四钱、明雄黄三钱.水飞、上朱砂二钱、上梅冰片一钱。
先将前九味研极细面后,兑冰片,再研至无声。
[评议]本方多芳香避瘟、清热解毒之品,闻之以疗风热上壅,目赤肿痛畏光羞明,当为有效医方。此方集【八宝光明散】之用麝香、朱砂、玛瑙、珊瑚及正梅片;【碧云散】之用青黛、白芷;【明目没竭散】之用大黄;【保光清凉散】及【明目散】之用玄明粉之意组方,用疗西太后眼疾,颇具深意。
二、洗药方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老佛爷洗药方。
蔓荆子三钱、荆芥二钱、蒺藜二钱、冬桑叶二钱、秦皮一钱。
煎汤,乘热洗。
[评议]此为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洗眼医方,用于外感风热、风火目痛,信必有效。本方桑叶苦微寒,尤长疏散风热以明目,其与黑芝麻伍名桑麻丸,则治肝阴不足肝火偏亢之昏花。秦皮苦涩寒,人多识其治泻痢之功效,其疗肝热目赤肿痛亦验。蔓荆子、白蒺藜亦有散风明日作用。荆芥则理血解毒,于血蕴热毒日赤咽痛较好。此方为御医徐本麟所处,同日尚有敷药散方并用,以绿豆、蝉蜕、荆芥穗、泽兰、秦皮、夏枯草、连翘、白芷、蔓荆子共为细末,淡蜜水调敷。
三、明目延龄丸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张仲元谨拟: 【老佛爷明目延龄丸】。
霜桑叶二钱、菊花二钱。
共研极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白开水送服。
[评议]桑叶、菊花,均属清热散风、平肝明目药,为丸久服更好。治风热头痛目赤,可配白蒺藜;治肝阳上亢两目昏花,可配石决明、枸杞子。
四、明目延龄丸 又方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姚宝生谨拟:【老佛爷明目延龄丸】。
霜桑叶二钱、甘菊二钱、羚羊尖-一钱五分、生地二钱、女贞子二钱.研、蒙花一钱五分、生牡蛎二钱、泽泻一钱、生杭芍一钱五分、枳壳一钱五分.炒。
共研细面,炼蜜为小丸,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评议]本方亦称【明目延龄丸】,与前方同,但较前方药味为多。此方且用羚羊尖,其于肝火炽盛之目赤更为适宜。按羚羊角入厥阴肝经,故可平“目暗障翳”(《本草纲目》)。治眼病方有羚羊角者,如《圣济总录》之【羚羊角汤】,《圣惠方》之【羚羊角散】等。《神农本草经》云羚羊角“主明目”,咸寒无毒,此方于西太后之素有肝热证情者,颇适宜。
五、霜桑叶洗目方
光绪年正月十六日
霜桑叶三钱。
水煎,每日净面后洗目用。
十七日,加白菊花二钱。
[评议]桑叶明目,散风热,前已论及。方注“净面后”洗目,符合清洁消毒原则。
六、清目养阴洗眼方
光绪年三月二十一日酉刻,姚宝生谨拟:【老佛爷清目养阴洗眼方】。
甘菊三钱、霜桑叶三钱、薄荷一钱、羚羊尖一钱五分、生地三钱、夏枯草三钱。
共用水煎,先熏后洗。
[评议]本方于前之洗眼方中,加夏枯草、生地各三钱,薄荷一钱,羚羊尖一钱五分。夏枯草苦辛寒,入肝胆经,治眼疾之属于肝火者宜。《本草纲目》载:“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夏枯草在外科“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等病中亦常用(《本草从新》)。
七、明目延龄膏
光绪年七月十七日,张仲元谨拟:老佛爷明目延龄膏。
霜桑叶一两、菊花一两。
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三钱,白开水冲服。
[评议]此方以膏为剂型,与前此同名丸剂交替服用,更易为病人接受。
八、明目除湿浴足方
光绪年五月二十日,传皇太后明目除湿法一分。
甘菊三钱、桑叶五钱、木瓜五钱、牛膝五钱、防己四钱、茅术五钱、黄柏三钱、甘草三钱。
水煎,浴足。
[评议]本方明目、止痒、胜湿,桑菊与【三妙散】加味。【三妙】原治下体湿热,此方注明明目,或属上病下治,用浴足法;或同时尚有下焦或足部湿热证象,亦未可知。
九、抑火清肝退翳汤
光绪 年 月 日老佛爷左目黑睛突起白点,形似浮翳,时觉涩痛,此系肝经火郁,湿热上蒸所致。今拟用【抑火清肝退翳汤】一贴调理。
羚羊一钱半、木贼三钱、蒺藜三钱.研、青皮三钱.片、泽泻二钱、蒙花二钱、蛇蜕一钱半、石决明三钱.生研、防风二钱、甘草一钱。
[评议]本方抑火、清肝、退翳,似针对西太后急性角膜炎(?)而设,方中羚羊、蒺藜、蒙花、蛇蜕及木贼,抑火清肝尤胜。《嘉祐本草》载木贼“主目疾,退翳膜”,《本草求真》称其为“去翳明目要剂”,除伍蛇蜕外,蝉蜕及谷精草亦可伍用。
第五章 治鼻病医方
一、代鼻烟方
光绪年四月十六日,高老爷传。
鹅儿不食草二钱、细辛六分、白芷二钱、全蝎二个六钱、薄荷一钱、川芎一钱半、青黛一钱。
共研细面,代鼻烟用。
外传:川贝八两.研末。三剂。
[评议]此方为王肯堂《证治准绳》【碧云散】加减,治头痛脑酸,眵泪稠黏,亦治风痒鼻塞。西太后用此方,殆目鼻并治。
【碧云散】原方为鹅不食草、青黛、川芎、北细辛及牙皂末,研为细末,以鼻嗅涕泪为效。
此方鹅不食草为君,辛温清散,去翳、通鼻塞,《本草纲目》谓此药治“鼻塞不通,塞鼻瘛自落,又散疮肿。”今人以此药治变态反应性鼻炎,研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半小时后取出,每日一次;或制成油膏纱条,置鼻腔内,有效。全草含多种三萜成分。《食性本草》录此药,又名【石胡荽】。
二、碧云散
光绪三年十月十八日,李德立谨拟: 【碧云散】配方。
鹅不食草三钱、细辛一钱五分、苏薄荷三钱、青黛三钱.飞净。
共研极细面,以瓶盛之,勿令泄气,装五钱重,二瓶。
[评议]前已述及,此方目鼻并治,未用牙皂,列于治目病类亦无不可。
第六章 治耳病医方
平肝清热代茶饮
光绪年三月初五日,艾世新谨拟。
右耳堵闷,肝热上蒸。今用平肝清热之法。
龙胆草六分、醋柴胡六分、川芎六分、甘菊一钱、次生地一钱。
水煎代茶,申正二刻进。
[评议]此为肝胆热盛、耳窍不畅医方,龙胆草自是首选药,《本草纲目》称:“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龙胆草亦治目疾,《医学启源》谓:“以柴胡为君,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
[古代一天最多时有108刻,有时则是100刻,清代一天分96刻,每刻15分钟。某时辰的前一小时之初称初,后一小时之初称某正。例如申时分为申初初刻,申初一刻,申初二刻,申初三刻;申正初刻,申正一刻,申正二刻,申正三刻。所以下午3点即是申初,4点则是申正,或申正初刻。——醒真注]
第七章 治唇病医方
清热除湿祛风膏
光绪四年五月二十日,栾富庆拟:清热除湿祛风膏。此膏专治脾经湿热之症,以致唇风、茧唇、唇肿等症,用膏搽之,其症自愈。
黄连二钱、黄柏三钱、小生地三钱、浮萍草三钱、白芷三钱、防风三钱、当归尾三钱、白藓皮二钱、白芨二钱、僵蚕二钱,炒、梅花片三分.另研后兑
共研粗渣,水熬,滤去渣,再熬浓汁,搽之。
【评议]唇风、茧唇和唇肿,均属常见,脾经湿热者多,本方清热除湿祛风,外用方便,若稍佐牛黄少许,其定痛消炎功效或可增强。
第八章 治牙病医方
一、固齿刷牙散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光绪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李德立、庄守和谨拟: 【固齿刷牙散】。
青盐、川椒、旱莲草 各二两,枯白矾一两、白盐四两。
右以旱莲草、川椒水煎去渣,得汁一茶盅,拌盐,矾内,炒干,共研极细面,擦牙漱口,永无齿疾。
[评议]本方为固齿刷牙用,方中旱莲草滋补肾阴,适于肝肾阴虚,头发早白及牙齿松动,所含鞣质且有收敛止血作用。白矾酸涩收敛,抗菌燥湿解毒。川椒杀虫止痛。此方中之旱莲草与青盐,亦见于顾世澄《疡医大全》固齿医方【至宝丹】中。
二、明目固齿方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张仲元、姚宝生谨拟:老佛爷明目固齿法。
海盐二斤,拣净。
以百沸汤泡,将盐化开,滤取清汁,入银锅内,熬干研面,装瓷盒内。每早用一钱擦牙,以水漱口,用左右手指互取口内盐津,洗两眼大小眦内,闭目良久,再用水洗面,能洞视千里,明目固齿,极为神妙。
[评议]海盐,咸寒,清火凉血解毒,治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本草衍义》谓:“齿龈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已,益齿走血之验也。”以盐水揩牙、漱口与点眼,尚见于《仁斋直指方》、《永类黔方》等多种方书。但所称可“洞视千里”,自是夸张之论。
三、固齿秘方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二日,春海交下固齿秘方。
生大黄一两、熟大黄一两、生石膏一两、熟石膏一两、骨碎补一两、银杜仲一两、青盐一两、食盐一两、明矾三钱、枯矾五钱、当归身五钱。
右药共为细末,每早起,先以此散擦牙根,然后净脸,净毕用冷水漱吐。
固齿之方伙矣,或此效彼否,或暂瘳复患,或仅能定痛,而未必固齿;是方为余家秘传,目先曾祖以来,均擦此散,年届古稀,终龄不屈一齿,且无疼痛之患,亲友中得此方者,亦如之。现家慈年已八旬,齿牢固毫无摇动,洵神也。吾乡已抄传殆遍,近日益多过而问者,用特刊布以公诸世云。
甲申夏月,江右 黄幼农 谨跋。
[评议]本方于养血、补肾、杀虫、解毒中,加大黄、石膏,对夹胃火牙痛者,尤为合适。惟黄氏之跋,似有过誉。
四、擦牙根方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继禄谨拟。
骨碎补一两、黑桑葚子五钱、食盐五钱.炒、胡桃八钱.去皮.煨.去油。
共研极细面,搽敷芽(牙)根。随炭面一两俱各包。
[评议]此为益肾固齿,凉血去火方,对牙龈炎可有效。
五、漱口药方
光绪 年正月二十一日,老佛爷漱口药,每天五分。
紫荆皮三钱、防风二钱、苏薄荷二钱、生石膏四钱、食盐三线、生甘草二钱。
水煎漱口,五分。
正月二十三日,上传漱口药,照方减去防风,加僵蚕二钱,山甲片二钱,炒研,孩儿茶二钱。赶紧送五分来。
外传:山茨菇四两,捣碎。
[评议]此方漱口,显系口牙有急性病痛,观正月二十三日上传“赶紧送五分来”可推知。此方疏风、清火、凉血外,兼以僵蚕、孩儿茶、山慈菇解毒消肿。今人实验证实后二药尚有抗真菌作用,果则对口腔真菌感染亦必有用。
六、漱口又方
光绪 年正月二十四日
漱口药,照昨方去生甘草,加连翘二钱,外包连翘三两。
[评议]加连翘为加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连翘之抗菌作用已为众人所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点牙药方
光绪 年 月 日
草乌、荜拨 各一钱五分、川椒、细辛 各三钱。
共研极细末,用少许点于患牙内外,一时其牙自落,不落再点。
[评议]此方草乌、荜拨、川椒、细辛,为芳香温通定痛药,治牙龈肿胀,蛀牙作痛,以之外用,可以生效。【牙痛失笑散】之用荜拨、细辛、冰片;【立止牙痛散】之用草乌、细辛、雄黄;济南、承德所产牙痛药之用荜拨、良姜、细辛、川椒,其义则同。方注中“其牙自落”应为“其痛可缓”。此药亦可泡酒外用定痛。
第九章 治面风(面神经痉挛)医方
一、加减玉容散
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小太监千祥传李德昌、王永隆拟得【玉容散】加减分两。
白芷一两五钱、白牵牛五钱、防风三钱、白丁香一两、甘松三钱、白细辛三钱、山柰一两、白莲蕊一两、檀香五钱、白僵蚕一两、白芨三钱、鹰条白一两、白敛三钱、鸽条白一两、团粉二两、白附子一两。
共研极细面,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搓面上,良久再用水洗净,一日二、三次。
[评议]西太后患面风多年,左侧面部自眼以下连颧,时作跳动,时有反复,当为面神经痉挛无疑。光绪十四年,西太后五十三岁,面风已颇有进展。此方【玉容散】出《医宗金鉴》,原治面部“黧黑奸黜”,温运经脉,祛风活络,外用泽皮肤;此处去羌活、独活、白茯苓及白扁豆,加山柰而成。
二、僵蚕全蝎敷治方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庄守和谨拟。
僵蚕三钱、全蝎两个.去毒、香皂三个。
共捣成泥,随意糊之。
[评议]本方由著名方剂【牵正散】加减而成,祛风痰,止痉挛,用治面肌抽动,口眼蜗斜。此方捣泥外用,温酒或白开水和服亦可。
查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西太后脉案,载有“脉息左关弦数,右寸关滑数目皮颊间跳动,视物不爽”并无口眼蜗斜,必是面神经痉挛无疑。
三、熨治面风方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四日,谨按老佛爷左眼下连颧时觉跳动,揣系肝气不舒,风湿相搏上冲。敬拟外治二方于后。
荆芥穗二钱、杭菊花一钱五分、抚芎二钱、明天麻一钱五分、香白芷一钱五分、霜桑叶四钱。
右六味,煮熟鸡子二枚,去皮同煮多时,必令药味入里,取鸡子热熨,微凉即换一枚熨之。
蚕沙一两。
同黄酒炒热,绢包裹频熨。
[评议]此方多平肝祛风之品。后一方单用蚕沙,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功用,《本草纲目》及《本草经疏》均认为此药可用以治“中风”、“筋骨不随”。
四、祛风活络熨方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一日,寿药房传出皇太后用祛风活络之法三分。
防风三钱、白芷三线、穿山甲三钱.炙、皂角三钱、薄荷一钱。
共研细面,用酒水合匀,装绢袋内,蒸热熨之(随做绢袋用白绢一匹)。
[评议]本方于祛风、化痰、通络中,以山甲通窍、通经络,搜风去湿,加强外治效能。
此药《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可“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用作“向导”,可资参考。
五、瓜蒌大麦饼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初二日,【瓜蒌大麦饼】。
瓜蒌二斤.绞汁、大麦面六两。
合作饼,炙熟熨之,病愈即止,勿令太过。治中风蜗斜。
[评议]本方以瓜蒌为主药,瓜萎甘苦寒,用其润燥开结,荡热涤痰,舒肝郁,缓肝急之性以为外治。
六、祛风活络洗药方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庄守和、范绍相、强仲元、忠勋谨拟: 【老佛爷祛风活络洗药方】。
防风二钱、白芷二钱、白附子二钱、僵蚕三钱、细辛六分、天麻一钱五分、白菊花二钱、南星二钱、橘络二钱、薄荷一钱。
水煎,热熏,温洗。
[评议]本方为【牵正散】与【奇风散】合方加减而得,祛风、活络之力较专。方中僵蚕用量最大,取其熄风化痰解痉之作用,现代研究僵蚕所含之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效应,颇值深入探讨,以进一步证明其对面神经炎或面神经痉挛之功效。
七、牵正丸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五日,庄守和、张仲元谨拟:【老佛爷牵正丸】。
白附子五钱、僵蚕五钱、全蝎去毒.四钱。
共研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白开水送服,随饮烧酒一、二口。
[评议]【牵正丸或散】,为临床习用以治面风要方,全蝎、僵蚕之止痉、镇静作用较强,全蝎合蜈蚣即为止痉散;白附子辛甘大温,入肝经,祛风痰,含肌醇及β谷固醇,有镇静功用,炮炙后尤甚。《外科正宗》方玉真散,以白附子为主药,对破伤风亦有效。
八、正容膏
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五日,庄守和、张仲元谨拟:【老佛爷正容膏】。
蓖麻子五钱.去皮、冰片六分。
共捣成泥,敷于患庭,左喎敷右,右喎敷左。
[评议]蓖麻子,甘辛平,或谓偏热,入肝、脾、肺三经,《本草纲目》谓:“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蜗斜。”《妇人良方》亦载此药外用治面风。
此药伍冰片通窍,方名正容,可以临床一试,用时可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外加纱布绷带固定,逐日换药,可望生效。
九、祛风活络贴药方
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谨拟:老佛爷祛风活络贴
药法。
防风三线白芷三钱白附子二楼僵蚕三钱天麻二钱薄荷一钱五分
共研细面,兑大肥皂六两,蒸透合匀,随意敷用。
【评议】此方与前述祛风活络洗药方大同小异,交替应用当较好。
十、鸡血藤祛风活络贴药方
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初七日,老佛爷祛风活络贴药法。
鸡血藤膏面大角子 w 病香肥皂+位
将大角子、香肥皂用黑糖水化开,合匀为团,每团二两(每团改为二钱)。
【评议】鸡血藤行血补血,行血尤胜;祛风通络,可治面风。鸡血藤膏始见于1805年《本草纲目拾遗》,1725年雍正《顺宁府志》亦载。
十一、篦麻子膏
光绪三十年三月十九日,庄守和谨拟:老佛爷篦麻子膏。
篦麻子,辛甘性热,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之风气。
篦麻子
去皮捣泥,摊布光上,贴面跳动之处,或掺于大肥皂内贴之亦可。
【评议】正容膏中亦用篦麻子,但伍有冰片,此方仅用篦麻子。按篦麻子多作外治用,捣敷或调敷,消肿拔毒,治痈疽肿毒,更治手臂风疾,《本草纲目》录有验案。
十二、祛风活络贴药又方
光绪三十年六月初三日,庄守和、姚宝生谨拟:老佛爷祛风活络贴药法。
白附子五钱僵蚕蝎尾五钱薄荷三两口防风,芥穗天麻,炙草川羌活五钱川芎五线乌头五钱檀香五钱共为细面,用大角子四十个,香肥皂二十个,黑糖水化开,合药为锭,每锭二两。
六月初四日,加大角子四十个。
七月二十四日,每团加辛黄面五分。
【评议】此方为前述之祛风活络贴药方加味,引人注目的是活血祛风之羌活、川芎,中医研究院实验证明其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功效;獾香芬芳而微温,通而不燥,较之剽悍祛寒涤痰之乌头,有独到之处。
十三、祛风润面散
光绪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寿药房传出皇太后用祛风润面散五分。
绿豆白粉六分山奈四分白附子分白僵蚕四分冰片二分麝香一分,上请
共研极细面,再过重罗,兑胰皂四两,团匀。
【评议】本方仍为牵正散加减方,妙在加麝香与绿豆白粉,麝香开窍、通络、散瘀、辟秽。绿豆白粉甘凉解毒,能滋润肌肤,相得益彰。
十四、活络敷药方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十六日,姚宝生谨拟:老佛爷活络敷药法。
乳香二钱,去油没药二钱。去油麝香一分,用时现见
共研细面,合大角子二两,掺匀,敷于跳动之处。
【评议】气滞则血凝而不通,血不顺,则气亦受阻;乳香、没药并用,可调气活血,治气血凝滞。加用麝香,更能增强活络通窍功效。本方乳香、没药均去油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则认为二药"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主张"最宜生用"。
十五、白附子方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十二日,老佛爷祛风活络贴药法。
白附子三钱
研极细面,用大角子二两,掺匀,每锭重一两。
【评议】白附子为祛风除痰活络常用药,古方除牵正散外,他如《证治准绳》之蝎附散及定搐散,王海藏之返魂丹,沈金鳌之八仙散,薛铠《保婴撮要》之全蝎散,《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青金丸等亦用之,均为名方,但多用作内服,而此则用于外治。
十六、清热祛风贴药方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姚宝生谨拟:老佛爷清热祛风贴药法。
口防风二钱、薄荷八分。
共研极细面,兑大角子二两,掺匀,作锭贴之。
【评议】《本草经疏》载防风治"诸病血风痉急",《长沙药解》称其可"行经络",其具柔润熄风作用殆无一疑义,或谓防风温燥,实则有别于柴、葛、羌。又防风为风药中之治挛急好药,可能有改善血管反应性之功用。薄荷辛凉,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造药物吸收。西太后自光绪三十二年下半年后面风好转,与本节各方之应用自有联系。
(待续)
2024.4.13.醒真校对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