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小白按】以上二节,是东垣依据《内经》,对饮食入胃,化为精气,在人体内部运行“路线图”的理论,进一步解释脾胃病的病理病机也。
365建站第一、“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出自《内经》之《经脉别论》篇。这一段,说明了饮食入胃,化为精气后的两个方向,一是向肝的方向去,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一是向心肺方向去,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同时由于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在此段引用之后,东垣依此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识,自己的主张,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一是病理的。我们先来学习生理的。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东垣引入阳道概念。阳道,即阳气升浮之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阳气浮之生理作用);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阳气升之生理作用)。然后,我们学习病理的。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这一节,是东垣在谈由于饮食不节导致胃气损伤,胃气损伤之后,不能克化的水谷之气对肝,心,肺浸染引来的症状表现,以及其病理也。饮食不节,会损胃气;胃气受损之后,消化水谷不力,即不能克化,这样一来,未能很好克化的水谷之气,就会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肝主魂,肺主魄,心主神,神统领魂魄,神魂魄不力,就会昏冒欲睡,似睡不睡,似醒未醒,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如果侧卧食气往一边倾斜,那么体内郁气会暂得舒畅一些,人会觉得舒服一些,这是说明昏冒欲睡是由于阳气精微不得升发之故也。
第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是出自《内经》之《经脉别论》篇。这一句话,主要是讲胃中克化之精气上行这一支的走向也,即精气上输于脾,由脾之作用,上归于肺。这是脾胃气正常的生理表现,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是病态的表现。在这一段中,东垣讲了脾胃病患者的脾胃气之病理表现之一种。即“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饮入于胃,本要经过胃气作用,上输于脾,经脾之运化,上归于肺的,然而因为此人是脾胃病患者,他饮入胃,马上就感觉到水饮之物到了脐下,言外之意,并没经过脾胃消化与运化,立马就觉着到了脐下这个地方,便欲小便,很想解小便,这是为什么?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入胃之水饮之物,没有很好地克化为精气,没有及时地由脾上输,上归于肺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心火上攻(人体正常的生理是水火并行,现在水不得行,火必上攻,火炎上性也),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这里的根本点,就在于胃气不能很好克化水饮之物,导致体内阴气过盛,阴不能很好运化输布,从而致火上炎,口燥咽干。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这样的症状,即脐下动气,按之牢若痛)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这一处的病机,以前讲过,在此不再赘述也!)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2021/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