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现代养生屋
你的位置:养生时光屋 > 现代养生屋 >

文化体验 如何彻底废掉一个周末?(建议你反着做

发布日期:2025-04-18 19:45    点击次数:160

人的一生

会有很多抱负

其中有些抱负

不用学就会了

比如说

报复性进食、报复性熬夜

以及——

图片来源:自己做的

就像一只穿梭于格子间的老鼠,经历过一周疲惫的打工生活后,势要在周末卸下人类皮肤,夺回属于自己的时间。

肥宅!

熬夜!

报复性补觉!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在网上,喜欢这样「补偿式过周末」的人,会调侃自己为:

「低能量老鼠人」

鼠鼠一觉醒来天塌了

「好好好,研究到我头上了是吧!」

牛马周一累到周五,周末啥也不干,不过分吧?休息休息,回个血条,没毛病吧?

然而!诡异地是,很多人发现这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发泄感,但每当周日夜晚降临的时候,感受依然很糟糕。

明明活儿也一样没干、觉也睡了不老少,但周末还是「唰」一下一晃而过,只剩下三分头昏脑胀的迷茫、四分「浪费了时间」的不安、五分「又要开始上班了」的焦躁疲倦,然后全都浓缩为一句「人呐!到底啥时候可以退休」的哀叹。

周末老鼠人

我愿称之为「周末过得最累的人」!

图片来源:《老友记》

看似在休息

实则废掉周末最快的方式

这是网上一份流传甚广的时间表

� �

吃饭时间在睡觉、睡觉时间在炫夜宵

或许,我们可将其概括为——

《报复性过周末三件套》

○   第一套:

补觉,库库补觉!

周末适当补个觉,对健康当然是有好处的,现实却是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补过头!

无论是被动补觉——想着 9 点起,结果闹钟一摁,眼睛一闭一睁,「妈呀!14 点了」;

还是主动补觉——工作日天天 8 点起,周末可不得睡到 12 点,「天王老子来了也别想叫醒我!」

图片来源:表情包

周末在床上报复性补觉,看似弥补了工作日透支的睡眠,实际却并不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大脑也得不到充分休息。

研究发现,周末补觉补太久的人,可能会打乱身体原有的节律,影响激素、神经递质平衡。 [ 1 ] [ 2 ] [ 3 ] 经常这样,还可能增加抑郁风险。 [ 4 ]

手机闹钟忘关「贪睡模式」的更糟,每隔 5 分钟被闹醒一次,身体徘徊在睡和醒的边缘,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血管收缩压上涨,越睡越累。

图片来源:网络

○   第二套:

宅家,不出门,不跟人交流

工作日在办公室,周末也要宅在家。

不出门,不运动,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主要活动场所是床。

运动方式则集中表现为拿外卖——像做贼一样只开条门缝的那种,目的是防止被邻居撞见。毕竟大周末的,可能内衣内裤也没穿。

be like

老鼠人语录「放门口谢谢!」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来源:@嗡嗡

这真不是霸凌 i 人朋友,一个周末、两个周末的独处还行。

但如果每个周末都重复这种「社交隔离」的肥宅模式,长此以往,越宅越不爱社交。海马体得到的外界刺激进一步减少,大脑比同龄人更早迟钝。 [ 5 ]

○  第三套:

漫无目的地碎片化娱乐

刷短视频、看(小� �)书

从早到晚,蹲个坑的功夫,也能被手机硬控一下午。

小视频太好刷啦!跟电子瓜子似的,本来只想回条消息,一刷起来就是一整天。手机都给干没电了,屁股还没来得及擦。

然而高密度而碎片化的低质信息,会促使我们在多个输入源之间频繁切换,形成多任务处理的行为模式,大脑难以进行深度的专注力。 [ 6 ]

图片来源:小� �

满身疲惫你从风雨来,然后又要开启新的一周。

「叮铃铃铃」!闹钟一响,又要出门「要饭啦」家人们!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越休息越累、越累越休息,错误的周末休息方式,让人仿佛掉入了莫比乌斯环,一环它扣一环。

报复性补觉

不如多做和平时反差大的事!

一个反常识的真相:什么都不做,不一定等于真正的休息。

不同于体力工作者,更多是身体上的累,很可能一沾床倒头就睡。

脑力劳动者更常出现的周末「报复式休息」行为,猛猛熬夜 + 补觉、昼夜作息紊乱,背后的精神状态更接近于:想卷卷不动,但想躺又躺不平。

鼠鼠图鉴《外面好春光,我在下水管》

图片来源:表情包二创

这个季度的 kpi 完成还遥遥无期、下周要交的 list 还没全部打钩。从工作日延续下来的紧张感,是降低周末休息质量的一大元凶。 [ 7 ]

要想消除这种精神上的累,最好的方式,可能真不是睡觉,而是「心理脱离」(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 8 ]

简单地说就是,周末最好的休息方式,多去做和平时反差大的事!反差越大,回血效果越显著! [ 9 ] [ 10 ]

从明天起,我要勤奋!努力!

图片来源:irasutoya

比如工作日经常动脑,休息日就多做一些需要投入体力的事。平时总在干重复性的事务工作,周末就可以尝试学习新技能。

太累、太卷、社交太多的,多休息;太 i、太宅的,多去运动、唱歌、露营、撸小动物。

鼠鼠:生活朝我扔粑粑

我拿粑粑做蛋挞

美国心理学会发现,这可以帮助中断被工作日激活的紧绷感、降低员工紧张程度,减少压力带来的直接影响。 [ 11 ] (咳咳,是时候假装不经意地转发、点赞,暗示下领导安排今年的团建了吼~

另一项荟萃研究总结的「休息理论」也与此不谋而合—— [ 12 ]

真正有效的四种休息方式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有人可能会说「可是鼠鼠真的累鼠了,懒得尝试别的活动」。

这里的逻辑是:并非是因为有精力,所以要做新尝试。而是先尝试,然后会发现,大脑皮层得到了更好的休息、精力也有了更好的恢复。

一键点亮周末的「淡班计划」

真心建议你试试!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实现心理脱离呢?别急,一个《周末淡班计划》送给你~

○   周末补个觉,但最好别超过 2 小时。

比如平时 6 点起的,你可以睡到 8 点;平时 8 点半起,就睡到 10 点半。

刚被闹钟叫醒时感到的困很正常� �,只要过一会儿,这种「睡眠惰性」就会消失。拉开窗帘、让自然光照进来,帮助更好地唤醒自己。 [ 13 ]

○   把打盹时间留给中午,喝杯咖啡,然后午睡 20 分钟。

是的,研究发现,午睡前喝杯咖啡,比单独喝咖啡或单独小憩,都更有提神效果。 [ 14 ]

两者二合一,这不得哐哐补血条,避免了下午昏迷。

○   不苛求「规律运动」,尝试把运动集中在周末。

周内久坐、没空锻炼的人没关系,趁周末开启集中运动,骑行、打球、游泳、练普拉提……

不用因为平时无法维持规律运动就「胖罐子胖摔」,规律运动才是反人性的。

研究发现,只要达到每周 150 分钟的中度至剧烈体力活动,周末锻炼降低疾病风险的效果,和工作日每天运动的人相当! [ 15 ] [ 16 ] [ 17 ]

○   实在没有完整运动时间,做家务、遛狗也行。

日常生活里很多细碎的小活动,哪怕是把堆在沙发上的衣服放进脏衣篓、一股脑丢入洗衣机;追赶一次公交;遛一次小狗;拖一次地;洗一只碗,都能产生活动量,被 WHO 发布的指南归为次要体力活动(IPA)。

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也能累积心血管健康益处。 [ 18 ] [ 19 ]

蚊子再小也是肉,动起来就好!

○   设定「主题周」,报名不同的兴趣课。

不要上来就花大几千学一个新技能。每周花几十块,报名一节体验课,求多不求精。

记录最能产生心流的时刻,插花、吉他、架子鼓,爵士、点茶、U 克里里……多尝试然后再选喜欢的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而每个小小的尝鲜,又会带来更多新尝试的动力,用积极行动带来动力,动力制造更多积极行动,形成「正反馈链路」。

总活在惯性里,人就没法引入新的动力。但只要开始「做」新的事、平时从没尝试过的事,哪怕再微不足道,也胜过悲春伤秋的「思考」。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周末就是一次工作的小 GAP,我们如何过一个周末,就如何过一生。

创作属于自己的小奇迹,王尔德说,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鼠鼠也可以说:就算是下水道的鼠鼠,但这个春天,路边的柚子花开得真好啊,西湖到了怎么看都好看的时候,于是我也想出门看看天。

本文审核专家

参考文献

[ 1 ] Association between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 2017-2018

[ 2 ] Association between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merican adults: Finding from NHANES 2017-2020

[ 3 ] Weekend catch-up sleep and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in Korea

[ 4 ] Lee H, Kim YJ, Jeon YH, et al. Association of weekend catch-up sleep ratio and subjective sleep quality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 Sci Rep. 2022;12 ( 1 ) :10235.

[ 5 ] Vaidya N, Marquand AF, Nees F, Siehl S, Schumann G. The impact of psychosocial adversity on brain and behaviou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knowledg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ol Psychiatry. 2024 Apr 24

[ 6 ] Firth, J., Torous, J., Stubbs, B., Firth, J. A., Steiner, G. Z., Smith, L., ... & Sarris, J. ( 2019 ) . The " online brain " : how the Internet may be changing our cognition. World Psychiatry, 18 ( 2 ) , 119-129.

[ 7 ] Ilies, R., Dimotakis, N., & De Pater, I. E. ( 2010 ) .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to high workloads: Implications for well-being. Personnel Psychology, 63 ( 2 ) , 407 – 436.

[ 8 ] Sonnentag, S., & Fritz, C. ( 2015 ) . Recovery from job stress : The stressor-detachment model a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6 ( S1 ) , S72 – S103

[ 9 ] Ginoux, C., Isoard ‐ Gautheur, S., & Sarrazin, P. ( 2021 ) . " What did you do this weekend? " Relationships between weekend activities, recovery experiences, and changes in work ‐ related well ‐ being.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 ‐ Being, 13 ( 4 ) , 798-816.

[ 10 ] Eschleman, K. J., Mathieu, M., & Cooper, J. ( 2017 ) . Creating a recovery filled weeke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ccupation typ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work creative activity and state of feeling recovered at work.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9 ( 2 ) , 97-107.

[ 11 ] Sonnentag, S. ( 2011 ) . Recovery from fatigue: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In P. L. Ackerman ( Ed. ) , Cognitive fatigu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 pp. 253 – 272 )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12 ] Bennett, A. A., Bakker, A. B., & Field, J. G. ( 2018 ) . Recovery from work ‐ related effort: A meta ‐ 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9 ( 3 ) , 262-275.

[ 13 ] Sleep inertia. Sleep Medicine Reviews, 4 ( 4 ) , 341-353.Tassi, P., & Muzet, A. ( 2000 )

[ 14 ] Paula K. Schweitzer, Angela C. Randazzo, Kara Stone, Milton Erman, James K. Walsh,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Naps and Caffeine as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Sleep-Wak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Night Work, Sleep, Volume 29, Issue 1, January 2006, Pages 39 – 50.

[ 15 ] Associations of " Weekend Warrior " Physical Activity With Incident Diseas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 16 ] Accelerometer-Derived " Weekend Warrior "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17 ] Association of the " Weekend Warrior " and Other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 18 ] Dose Response of Incidental Physical Activity Agains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Circulation, 2025, 151: 1063-1075.

[ 19 ] Kraus WE, Powell KE, Haskell WL, Janz KF, Campbell WW, Jakicic JM, Troiano RP, Sprow K, Torres A, Piercy KL; 201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Physical Activity,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 Jun;51 ( 6 ) :1270-1281.

365建站

策划制作

策划:VV   |     监制:Feidi

封面图来源:网络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 � 哦~








    Powered by 养生时光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